書名:《解剖自殺心靈》
文=林綺雲
很多書的完成是因緣際會的。本書緣自一個失去孩子的傷心母親求助的歷程,兒子的自殺讓困惑的母親藉著長達數頁的遺書求助於學者,共同走上尋找答案的旅程。面對自殺事件,很多遺屬選擇沉默。若無不沉默的母親以及其他的遺屬願意接受訪談,若無自殺當事人透過遺書完整表達其想法(因完成自殺的人多半不會留下遺書),若無飽讀自殺學相關書籍的學者介入協助,大概孕育不了這本書。
事實上,同樣的素材在不同的學者或研究者手裡,會有不同的結果。本書針對一個自殺的案例從事心靈解剖,在素有自殺學之父史奈曼教授的領導研究下,深具廣度與深度。史奈曼教授對自殺現象有將近五十年的研究,深知自殺議題涉及醫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元面向,除訪談個案的相關遺屬與治療師之外,也邀請八位不同領域的學者專家共同參與研討,提供相當完整面向的學術視野。顯然地,史奈曼教授透過本書不僅回答了一個失去孩子的困惑母親,似乎也回答了所有關心自殺議題的人們。
一則打破自殺理論典範的案例
這個個案值得注意或挑戰學者的是,它是個打破現行自殺理論典範的案例。一般而言,學者們認為有自殺意念、企圖甚至完成自殺行為的人,多半是在人生際遇多重失落的狀態下,呈現生理上病態、心理痛苦失衡、人際關係有障礙、生活失序等錯綜複雜的現象,此個案卻在自殺者生命可能到達最高峰的階段時,不知為何選擇悲劇收場。
乍看之下,他已走過辛苦的童年,青少年時更能肯定自我,力爭上游,後來完成醫學與法學的專業訓練,具有醫師與律師雙重身分,人緣也不錯……,卻在看似完美狀態下完成自殺行為,不僅讓母親困惑(透過訪談,不難發現),也讓其他遺屬措手不及,難以面對。甚至他的治療師們在治療期間都承受著「總有一天他會自殺」的壓力,而仍然無法中止悲劇的發生。
問題出在哪裡?
史奈曼教授用「尋找答案的旅程」從事研究,也訪問所有受訪者相同的問題,包括對個案的了解、自殺可能的原因、當初可能的預防之道等。其實在遺書中,個案已經告訴我們他自殺的原因:結束長期以來無法承受的痛苦。也許我們想問的是痛苦的內容與為何難以承受。透過訪談,我們終於找到讓個案痛苦的可能事件,包括來自先天生理條件與後天環境因素等各種可能性,盤根錯節地交織成個案自認「痛苦」的一生。
除了本書學者專家們所提供的各種剖析意見之外,我認為此個案的致命傷是嚴重的自我疏離以及人際疏離,無法愛人甚至無法愛自己。他也具有資優人格的完美主義特質,始終是個努力「負責」的人,包括想對自己的自殺行為負責(不願活著的人引咎或自責)。
從他自殺前在想死的狀態猶可正常上班、猶可用幾天的時間完成遺書(他的遺書也是他追求完美與負責的一部分)……種種「理性」的行為顯示他應該尚未到達無可救藥的地步,只是具有醫學背景的他,讓他在斷斷續續的醫療過程中終於決定中止求助,放棄給自己「再來一次」的機會。他無法承受的也許不是痛苦本身,而是起伏不定、永無止境的痛苦歷程。
顯然,無論自殺原因為何,能救的人往往是願意自救的人,這是旁人救助時始終具有的「先天」限制,換句話說,我們無法去救放棄自救的人。很多自殺遺屬無法承受自殺者的狠心拋棄,殊不知他們是先拋棄了自己,間接地拋棄了別人。每當自殺事件發生時,其影響力就像在平靜的湖水中投下一顆石頭,引起波瀾與陣陣漣漪,層層擴散,久久無法恢復平靜。
馬上波及到的是家人,接著是親戚、朋友、同學或同事、治療師等人,最外圍的可能還會波及到一般民眾,尤其是名人的自殺事件。面對這種非預期的死亡(包括意外、災難等),還可能引發遺屬複雜性的悲傷反應,包括將悲傷延宕、偽裝、誇大或慢性化等,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或人際關係,甚至發生遺屬的接續自殺事件,此種事件與相關議題實值得重視。
本書從多元面向協助當事人
近年來台灣社會對自殺現象比以往有更多的投注,民間與官方團體相繼成立正式的組織(自殺防治中心等),顯示面對此課題的決心。本書無疑提供關心自殺現象的人對自殺者的狀態有更充分的了解,能從醫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元面向協助當事人。我們也期待在民風逐漸開放、精神醫療與心理師制度逐漸建立的同時,民眾能學會當失落或死亡事件發生時,誠懇地面對自己的心理狀態,若出現複雜性的悲傷反應而影響常態生活時,能尋求專業協助,接受輔導或治療。
最後,也期望台灣能營造一個自殺學的學術研究環境,呈現多元的本土化研究,未來也建立台灣的自殺學學會,參與國際學術團體,加入對話的行列。我認為台灣心理輔導或治療領域(學界或實務界)還有一段長路要走,打破死亡禁忌—包括打破悲傷禁忌,更要打破自殺的迷思與相關禁忌。
對一個從事自殺學教學與研究的工作者而言,看到這本書時心情是複雜的,既心疼又見到一個在痛苦中煎熬終致完成自殺的人,卻又雀躍於終於有一本可以告訴人們自殺者心靈狀態的書。史奈曼教授是幸運的,其大環境令人羨慕。透過本書他不僅彰顯了自殺議題的醫學、心理學、社會學等面向,也彰顯了處理自殺議題時東西方社會的文化差異,這是本書得以完成面世隱而不顯的人類學面向。
本書彰顯的文化差異表現在求助的生活形態上,不沉默的母親勇於求助,她從兒子兩歲時就開始了求助的生涯;遺屬們願意表白自己的想法與心情,使得史奈曼教授得以借力使力,在這一趟解疑的旅程中幫了母親,相信也幫了這些受訪的人。自殺學在歐美社會已有長足的發展,因著史奈曼教授的發起,美國自殺學學會成立至今已有四十年,大師級人物輩出,也使得史奈曼教授有更成熟的研究環境,有這麼多的學者專家可以選擇對話,走在不孤單的學術路上完成鉅著。
最後想給遊走在自殺邊緣、飽受心靈煎熬的人幾句話,也為他們加油!
‧當全世界的人都不愛我時,至少,我愛我自己。
‧當全世界的人都拋棄我時,至少,我不拋棄我自己。
- Apr 18 Tue 2006 16:58
尋找答案的旅程—多元角度剖析自殺者心靈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