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解剖自殺心靈》

文=許正典

還記得醫學院畢業面臨選科之際,決定走上精神(心身醫學)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面對如內、外科諸多急性猝死和慢性病患者臨終時,比較不用費太多心力來調適自己,以免身心不斷地累積挫敗和自責。

直到成為住院醫師三個月後的某天下午,接到第一位心理治療個案的家屬來電,告知其女兒已經往生的震撼消息,才深刻地感受到醫病關係的永遠終結,以及生離死別的無盡悲傷。多年後此事在腦海重新翻攪,驀然回首之時,仍是我心靈深處無法釋懷的椎心之痛!

刻不容緩的醫療和社會課題

世界衛生組織早在一九八二年就把降低自殺率定為八○年代的重要政策目標,一九九六年再度強調自殺預防為重要醫療,二○○三年更訂定每年九月十日為「自殺防治日」。
而台灣的統計則是自殺連年進入十大死因排行榜,自殺死亡率由民國八十二年的十萬分之六‧二四,民國九十二年大幅攀升至十萬分之一四‧一六,代表台灣每二‧ 四五小時就有一人自殺身亡,而全世界則是每天有一千人自殺身亡,相較人人聞SARS和禽流感恐懼而色變,難道自殺之危、心身健康和生命更應該遭隱諱或漠視嗎?我認為積極了解自殺和學習自救才是刻不容緩的醫療和社會課題。

根據社會學家涂爾幹(Emile Durkheim)對自殺的定義:「自殺乃是求死者明知會產生死亡結果,而採取的消極或積極的自我毀滅行為。」所以自殺行為是有其發展性和持續性動態歷程,包括自殺意念、自殺企圖和自殺死亡等一連串與「自殺」緊扣相連的思緒、情緒和行動後果。

而根據法醫所報告的自殺死亡結果,有心理和精神相關疾病者超過三分之二,如果再追溯及蒐集家屬親友的資料發現,有九四%的個案在精神和心理表現有異常現象,可見人的精神狀態、心理運作和自殺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是以先進國家如美國早在一九六六年即由國家心理衛生研究院(NIMH)設立「自殺研究室」,利用如本書所論「心理剖析」(psychobiopsy)的方法進行自殺調查研究,將本書作者史奈曼博士畢生對於自殺學(suicidology)的努力發揮至淋漓盡致。

主要調查方針在與熟悉自殺死亡者的家人、親友們面談,同時也要詳細審視醫療病史或警察紀錄,結果驚人的發現是,診斷出非精神科疾病的例子不到一成,也就是說大部分自殺死亡者生前都有精神方面的問題,可是實際接受治療的人卻很少,或是即使接受過治療,也大多沒有接受適當或持續的治療。

台灣自殺研究權威鄭泰安教授的自殺死亡者心理剖析發現,九五%的個案在其自殺之前罹患一種或多種精神疾病,最常見是重鬱症佔八七%,藥、酒癮佔四四%,情緒不穩性人格障礙佔四一%,精神分裂症佔十一%,若能早期及時診斷並予以穩定適當治療,就可像書中主角亞瑟,雖有多重發展和精神障礙,合併家庭壓力累積和人格扭曲表現,至少個人資質潛力得以發揮,讓生命燦爛了三十幾年,把有可能在幼年就被自縊的靈魂延後其結束的時辰,已經是很不容易努力做到的事前預防和多次的目前預防。

而本書不僅對自殺死亡者有精闢的剖析可為理解,更重要的是事後預防,對於因自殺事件而受到嚴重影響的家人及朋友,同時進行心理的復健和創傷的復原。

自殺事件沒有簡單的解釋

一直以來我也反覆思索著:「如果自殺是可選擇的,為什麼不是選擇不自殺呢?」本書也提供探究的方向和答案:「任何一件自殺事件都沒有簡單的解釋!」也能更正媒體在自殺事件發生後逕行推論的窄化因素和過快斷定。除了精神痛苦和拒絕協助這兩大推因外,是否有更多亟待我們研究的生理、心理和社會(Bio- Psyche-Social)障礙,讓自殺死亡者做繭自縛、陷入困境而無法掙脫?

想到我精神科的好友,想到我曾經努力卻選擇離去的病患,雖然是那麼的不捨和惆悵,我仍然尊重他們這樣走過人生的最後一程,也謝謝他們讓我能有機會和時間陪伴、相處和擁有一段共同的生活記憶和生命樂章,也更堅定我持續從事自殺防治和自我身心健康的維護。

如果陷入困境時,體認「不處理也是一種處理」的壓力因應態度,正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或者換個角度看世界,自己就會變得不一樣,亦是「化黑白為彩色,轉危機為轉機」。最後真的無計可施、走投無路時,不妨學學《天龍八部》裡的虛竹小和尚,面對看似必敗的棋局,使出一招「填子自盡,另闢活路」,清空眼前的困境,開創嶄新的人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arcy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