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家庭中與父母相處、互動的時間很長,父母對孩子所說的話,日積月累,會深刻影響孩子的自尊與生命力。所以父親和孩子講話不得不慎。
有一年的父親節上午,四歲的女兒纏著我:「爸爸,您有沒有去開信箱?」「有啊,可是並沒有信呢!」我回答。「您再去開開看嘛!」她要求再開信箱。我心裡想,這小孩一定在信箱中放置了些什麼。於是我同意她的要求。 「走!我們一起去開信箱。」經過仔細瞧瞧,有一束小花,躺在信箱的內側,並不起眼。我小心翼翼地取出。驚喜地對她說:「哇!好漂亮的花。這是你送給爸爸的父親節禮物嗎?」「您怎麼知道。」她的嘴巴翹得高高的,一副很得意的樣子。那是一束普通的路邊小花,不過就一個四歲的孩子來說,卻是意義深遠。我謝謝她,牽她的手進屋內,把花插在最漂亮的花瓶內,放在最顯眼的地方。午餐時,我對家人宣佈,我剛剛收到一份很特別的父親節禮物,我非常喜歡。
你知道嗎?這位小女生整天都表現出很自信的樣子呢!走起路來雄赳赳、氣昂昂地。當我們重視孩子,她就會獲得自尊。法博(A. Faber)與馬利許(E. Mazlish)兩人在《如何說,所以孩子願意聽;如何聽,所以孩子願意說》(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一書中曾舉例說明,父母如何透過溝通以培養孩子的自尊。以下介紹一段他們所說的故事。
從前有兩個七歲的男孩叫小華和大雄。他們的爸爸都很愛他們。不過,兩個人過著不同的日子。
小華清晨醒來聽到爸爸的第一句話,是帶有命令口吻的話:「起床了小華!你就要遲到了。」小華起床,自己穿好衣服(除了鞋子),吃早餐。爸爸說:「你的鞋子呢?你想光著腳去上學嗎?看看你穿的衣服?藍色毛衣配綠色襯衣,真難看。小華,你的褲子怎麼了?太老氣了!我要你吃飯後把它換掉。我的孩子不能穿破褲子去學校。看你是怎麼倒果汁的,你總是濺得滿地都是!」小華又倒了一次果汁,還是濺了滿地。父親很生氣。當他拖地時說:「我不知道怎麼說你!」只見小華自顧自地咕噥著:「說什麼!」「再說一次!」爸爸急聲問。小華於是靜靜地吃完早餐。換上褲子,穿上鞋子,收好書包,上學去了。爸爸大聲叫:「小華,你忘了你的飯盒!我看哪!如果你的頭不是鎖在脖子上,我敢說你一定也會忘了帶。」小華拿了飯盒,剛要走出門,爸爸又提醒他,「記著啊!在學校要乖一點。」
我們到另一家,看看大雄。
大雄就住在對街。早上醒來的聽到的第一句話是:「大雄,你要起床呢?或者再睡五分鐘?」大雄轉個身,打個呵欠說:「再睡五分鐘啦!」然後他穿好衣服進早餐(除了沒穿鞋子)。爸爸說:「哇!你穿好衣服了!只剩鞋子沒穿!啊,你的長褲有個裂縫,看起來好像會讓整個褲子裂開,你要不要站好讓我將它縫好。或者乾脆換掉算了?」大雄想了想,說:「我吃飽飯就去換。」然後他坐下來,並倒了杯果汁來喝。他濺出許多來。「抹布在水槽。」爸爸轉個身繼續做他的事。大雄拿了抹布擦了擦桌子。他們倆聊了一會兒。吃完早餐,大雄換了褲子,穿上鞋子,收拾書包,上學去。他忘了餐盒。「大雄,你的餐盒!」爸爸追在後面,叫著大雄。他跑回來拿並謝謝爸爸。當父親拿餐盒給大雄時,彼此微笑地說:「再見!」
小華和大雄在同一班。這天老師向班上學生說:「同學們!你們都知道,下週是園遊會,我們將著妝表演。我們需要一個義工以POP來漆一塊彩色歡迎牌。我們還需要幾位義工在表演之後倒果汁給我們的客人喝。還有,我們需要一些人到其他班級做個簡短的邀請演說,邀請所有的人來看表演。並告訴他們表演的時間和地點。哪些人志願當義工?」 這班大概有三種反應。一些孩子立即舉手,一些孩子舉了又放下,另一些則低著頭,根本沒舉手。大雄和小華在哪一群?
歸納來說,家庭中的溝通,會影響孩子自尊的因素主要為:
1.說話的內容(正向、鼓勵)。
2.說話的語氣、聲調與態度(溫和、尊重)。
3.重視孩子的感受(感同身受)。
一個小孩在家裡不受尊重,而在外面願意接受挑戰,或者是,一個小孩在家裡受到尊重而在外面畏畏縮縮,不敢接受挑戰,這種情況可能都不會發生。很顯然地,一個孩子成長在覺得自己受到欣賞的家庭,較可能會感覺自己是優秀的,較可能應付人生的挑戰,也較可能為自己設定較高的目標。
至於青少年,他們所聽到的父母對他們所說的、以及有關於他們的話,深刻地影響到他們的自尊,所以父親有必要注意親子溝通效能。父母講話如果簡單而清楚,就事論事,不夾雜負向情緒與攻擊,以及凡事往正面看,避免權威的方式管教,都可以使孩子感覺有尊嚴。因此,父親應該多和孩子交流,親子共享成長與改變的感受。
- Nov 15 Tue 2005 23:30
溝通生自尊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