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性及非特定性的營養缺乏性貧血
在營養缺乏引起的貧血方面,以鐵質、維生素B12及葉酸的單一缺乏而引起貧血的研究最多,且亦廣為人知,但除了這些營養缺乏產生的貧血外,某些維生素缺乏亦可引起貧血,只是因為研究較少,例子也不多,因此比較不為人知,也不如鐵缺乏等較易下定論,而病例亦相對較少,便易被忽略了。
維生素缺乏方面
˙維生素A缺乏
有研究指出,維生素A缺乏的病人會出現類似鐵質缺乏性貧血的情形。病人的平均血球體積(MCV)及平均血球血色素濃度(MCHC)會減少,且血清鐵亦會減少,然而與缺鐵性貧血不同的乃是病人在肝臟及脾臟的鐵貯存是增加的,且服用鐵不會改善貧血,這可能與維生素A缺乏時,鐵質不易吸收有關。因此若貧血病人的維生素A證明為低時,應適當地補充維生素A,以使貧血改善。
˙維生素B群缺乏
缺乏維生素B群,除了B12及葉酸外,與貧血之間的關係,目前仍未明朗。有發現嬰兒若缺乏B6會引起小球性貧血,此外在某些服用INH作為抗結核菌治療時,由於INH會干擾B6的代謝,病人會產生小球性貧血,這時若補充大量B6,病人貧血便得改善。而在某些沉鐵紅血芽細胞性貧血的病人,雖然並不缺乏B6,但若給予大量B6,貧血亦有可能改善。
在維生素B群中,riboflavin缺乏有時會產生純紅血球性再生不良症。在niacin缺乏而引起癩皮症(pellagra)時,亦同時會有貧血出現,此時若以niacin治療,貧血亦會改善。
˙維生素C缺乏
在維生素C缺乏而引起壞血病的病人中,約有80%病人會有貧血現象。然而對於想以維生素C缺乏之食物餵食動物,而引起貧血之試驗則似乎沒有成功。這可能是維生素C缺乏本身不會造成貧血,但當引起壞血症時,則可能會有出血或是其他原因而引起貧血。
由於維生素C本身是維持葉酸還原的一個重要物質,若維生素C缺乏,亦會影響葉酸的正常功能而引起貧血。因此在這種情形下,若要治療貧血,則不只要服用維生素C,同時亦要服用葉酸才可治療。
維生素C缺乏若引起壞血病時,亦可能同時引起鐵質缺乏,且維生素C亦是幫助鐵質吸收的最重要物質之一;因此若鐵質缺乏加上維生素C缺乏時,需要同時給以補充維生素C及鐵質。
˙維生素E缺乏
維生素E在人體內的功能為抗氧化作用,廣泛分佈於各種食物中。因此其缺乏較不常見。一般只在嬰兒時期,尤其是在出生時體重低的嬰兒以及對脂肪吸收有問題者,加上所服用的食物缺乏足夠之維生素E以及含較多之未飽和脂防酸,才有可能發生。病人多在出生4~6週時產生溶血性貧血,這時紅血球形態會改變,血小板數目會增加,足背及小腿脛骨前會有水腫現象,這時若補充維生素E,則病人貧血會痊癒,水腫會消失而血小板數目亦會恢復。
在某些遺傳性疾病中,紅血球對氧化劑之抵抗力差。這時雖然病人沒有維生素E缺乏,但若給予維生素E之治療量(每天400~800單位),則紅血球的壽命亦會延長。而在鐮刀狀紅血細胞性貧血的病人,服用維生素E亦可減少產生不可逆性鐮刀狀紅血細胞,對病人較有利。
稀有金屬缺乏方面
˙銅缺乏
銅是身體內一種重要的稀有金屬,分佈於不少的細胞酵素內。而90%以上的銅在血液中是與一種叫ceruloplasmin之α2-球蛋白結合。銅對鐵的吸收有很大的幫助,它可使鐵在被運鐵蛋白運送時,變為三價之恆定狀況。
銅缺乏時,病人會有小球性貧血、血清鐵減少、中性白血球減少等,在幼童時期並會有骨質疏鬆的變化,與壞血病的變化類似而容易混淆。這時若只以鐵治療是不會有反應的。
要診斷銅缺乏症,最好的方法是測定血清銅的濃度,而ceruloplasmin的減少亦對銅缺乏有診斷價值。若在嬰兒1~2月之後,其血清銅每百毫升少於40微克,而其ceruloplasmin每百毫升少於15毫克時,即可診斷為銅缺乏症了。不過在一些先天性的蛋白異常症,以及Wilson氏疾病(一種銅過多而沉積在組織內的疾病),單純的血清銅缺乏便不能診斷為銅缺乏了,這是要注意的。
對於確定為銅缺乏的病人,可以口服硫酸銅溶液補充2.5mg的銅(約每天每公斤給予80微克),則病人的貧血等症狀便可消失。
˙鋅缺乏
鋅亦為身體內不少金屬性酵素所含的金屬。鋅缺乏本身似乎不是單獨引起貧血的原因,但鋅缺乏常併發溶血性貧血,如地中海貧血及鐮刀狀紅細胞性貧血。而鋅缺乏亦會同時併發銅缺乏。
飢餓引起之貧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所作的研究發現,戰俘在監獄中半飢餓狀態至24週時,會發生輕度至中度的正球性貧血症,這時病人的骨髓造血細胞亦會減少。而血中的紅血球總量及血漿總量亦會減少。
對於由某些理由如減肥或作研究而絕食者,通常在9週前後便會出現貧血,以及骨髓造血細胞減少;若此時(9~17週時)給予正常的食物,則貧血可以很快恢復。
蛋白質缺乏產生的貧血
兒童時期若不給予足夠的蛋白質作為食物,血色素就會降低,一般可降至每百毫升8公克左右。病人的貧血為正球性貧血,即紅血球的大小無大改變。而血小板及白血球數目通常亦為正常。病人的骨髓一般為輕微度之造血細胞減少,或併有其他輕微性變化。若發現貧血而給予高蛋白質食物時,則貧血會慢慢恢復,一般會在3~4週之後。
但有時病人會在骨髓恢復後,又突然發生骨髓再生障礙,其原因大多不是感染而是因缺乏riboflavin之故。這時若給予riboflavin或是類固醇,則病人大多可康復,而繼續進步。也有一些報告在蛋白質缺乏所引起的貧血中,在治療時除了給予高蛋白質食物外,亦可同時給予紅血球生成素。
酗酒
酗酒的病人容易發生貧血。而酗酒所產生的貧血是多方面的,可以是由於營養缺乏、慢性腸胃道出血、肝功能異常或是酒精直接抑制紅血球生成作用而引起。而在酗酒的病人中,維生素B6缺乏及葉酸缺乏亦很常見。
酗酒病人所引起的貧血一般為大球性貧血或是巨母紅血芽球性貧血,有時骨髓中亦會併發環狀血鐵紅血芽球增多。有時酗酒者除了葉酸缺乏外,亦可能併發鐵質缺乏,這時紅血球可能有大有小。
除了葉酸缺乏可引起紅血球容積增加外,肝病(酗酒者常會有酒精性肝病)以及溶血性貧血亦有可能引起紅血球容積增大。因此酗酒所產生的貧血是多樣性的,除了營養缺乏外,並有其他因素,治療方法除了戒酒外,亦應針對其多樣性貧血原因加以治療才可。
在營養缺乏引起的貧血方面,以鐵質、維生素B12及葉酸的單一缺乏而引起貧血的研究最多,且亦廣為人知,但除了這些營養缺乏產生的貧血外,某些維生素缺乏亦可引起貧血,只是因為研究較少,例子也不多,因此比較不為人知,也不如鐵缺乏等較易下定論,而病例亦相對較少,便易被忽略了。
維生素缺乏方面
˙維生素A缺乏
有研究指出,維生素A缺乏的病人會出現類似鐵質缺乏性貧血的情形。病人的平均血球體積(MCV)及平均血球血色素濃度(MCHC)會減少,且血清鐵亦會減少,然而與缺鐵性貧血不同的乃是病人在肝臟及脾臟的鐵貯存是增加的,且服用鐵不會改善貧血,這可能與維生素A缺乏時,鐵質不易吸收有關。因此若貧血病人的維生素A證明為低時,應適當地補充維生素A,以使貧血改善。
˙維生素B群缺乏
缺乏維生素B群,除了B12及葉酸外,與貧血之間的關係,目前仍未明朗。有發現嬰兒若缺乏B6會引起小球性貧血,此外在某些服用INH作為抗結核菌治療時,由於INH會干擾B6的代謝,病人會產生小球性貧血,這時若補充大量B6,病人貧血便得改善。而在某些沉鐵紅血芽細胞性貧血的病人,雖然並不缺乏B6,但若給予大量B6,貧血亦有可能改善。
在維生素B群中,riboflavin缺乏有時會產生純紅血球性再生不良症。在niacin缺乏而引起癩皮症(pellagra)時,亦同時會有貧血出現,此時若以niacin治療,貧血亦會改善。
˙維生素C缺乏
在維生素C缺乏而引起壞血病的病人中,約有80%病人會有貧血現象。然而對於想以維生素C缺乏之食物餵食動物,而引起貧血之試驗則似乎沒有成功。這可能是維生素C缺乏本身不會造成貧血,但當引起壞血症時,則可能會有出血或是其他原因而引起貧血。
由於維生素C本身是維持葉酸還原的一個重要物質,若維生素C缺乏,亦會影響葉酸的正常功能而引起貧血。因此在這種情形下,若要治療貧血,則不只要服用維生素C,同時亦要服用葉酸才可治療。
維生素C缺乏若引起壞血病時,亦可能同時引起鐵質缺乏,且維生素C亦是幫助鐵質吸收的最重要物質之一;因此若鐵質缺乏加上維生素C缺乏時,需要同時給以補充維生素C及鐵質。
˙維生素E缺乏
維生素E在人體內的功能為抗氧化作用,廣泛分佈於各種食物中。因此其缺乏較不常見。一般只在嬰兒時期,尤其是在出生時體重低的嬰兒以及對脂肪吸收有問題者,加上所服用的食物缺乏足夠之維生素E以及含較多之未飽和脂防酸,才有可能發生。病人多在出生4~6週時產生溶血性貧血,這時紅血球形態會改變,血小板數目會增加,足背及小腿脛骨前會有水腫現象,這時若補充維生素E,則病人貧血會痊癒,水腫會消失而血小板數目亦會恢復。
在某些遺傳性疾病中,紅血球對氧化劑之抵抗力差。這時雖然病人沒有維生素E缺乏,但若給予維生素E之治療量(每天400~800單位),則紅血球的壽命亦會延長。而在鐮刀狀紅血細胞性貧血的病人,服用維生素E亦可減少產生不可逆性鐮刀狀紅血細胞,對病人較有利。
稀有金屬缺乏方面
˙銅缺乏
銅是身體內一種重要的稀有金屬,分佈於不少的細胞酵素內。而90%以上的銅在血液中是與一種叫ceruloplasmin之α2-球蛋白結合。銅對鐵的吸收有很大的幫助,它可使鐵在被運鐵蛋白運送時,變為三價之恆定狀況。
銅缺乏時,病人會有小球性貧血、血清鐵減少、中性白血球減少等,在幼童時期並會有骨質疏鬆的變化,與壞血病的變化類似而容易混淆。這時若只以鐵治療是不會有反應的。
要診斷銅缺乏症,最好的方法是測定血清銅的濃度,而ceruloplasmin的減少亦對銅缺乏有診斷價值。若在嬰兒1~2月之後,其血清銅每百毫升少於40微克,而其ceruloplasmin每百毫升少於15毫克時,即可診斷為銅缺乏症了。不過在一些先天性的蛋白異常症,以及Wilson氏疾病(一種銅過多而沉積在組織內的疾病),單純的血清銅缺乏便不能診斷為銅缺乏了,這是要注意的。
對於確定為銅缺乏的病人,可以口服硫酸銅溶液補充2.5mg的銅(約每天每公斤給予80微克),則病人的貧血等症狀便可消失。
˙鋅缺乏
鋅亦為身體內不少金屬性酵素所含的金屬。鋅缺乏本身似乎不是單獨引起貧血的原因,但鋅缺乏常併發溶血性貧血,如地中海貧血及鐮刀狀紅細胞性貧血。而鋅缺乏亦會同時併發銅缺乏。
飢餓引起之貧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所作的研究發現,戰俘在監獄中半飢餓狀態至24週時,會發生輕度至中度的正球性貧血症,這時病人的骨髓造血細胞亦會減少。而血中的紅血球總量及血漿總量亦會減少。
對於由某些理由如減肥或作研究而絕食者,通常在9週前後便會出現貧血,以及骨髓造血細胞減少;若此時(9~17週時)給予正常的食物,則貧血可以很快恢復。
蛋白質缺乏產生的貧血
兒童時期若不給予足夠的蛋白質作為食物,血色素就會降低,一般可降至每百毫升8公克左右。病人的貧血為正球性貧血,即紅血球的大小無大改變。而血小板及白血球數目通常亦為正常。病人的骨髓一般為輕微度之造血細胞減少,或併有其他輕微性變化。若發現貧血而給予高蛋白質食物時,則貧血會慢慢恢復,一般會在3~4週之後。
但有時病人會在骨髓恢復後,又突然發生骨髓再生障礙,其原因大多不是感染而是因缺乏riboflavin之故。這時若給予riboflavin或是類固醇,則病人大多可康復,而繼續進步。也有一些報告在蛋白質缺乏所引起的貧血中,在治療時除了給予高蛋白質食物外,亦可同時給予紅血球生成素。
酗酒
酗酒的病人容易發生貧血。而酗酒所產生的貧血是多方面的,可以是由於營養缺乏、慢性腸胃道出血、肝功能異常或是酒精直接抑制紅血球生成作用而引起。而在酗酒的病人中,維生素B6缺乏及葉酸缺乏亦很常見。
酗酒病人所引起的貧血一般為大球性貧血或是巨母紅血芽球性貧血,有時骨髓中亦會併發環狀血鐵紅血芽球增多。有時酗酒者除了葉酸缺乏外,亦可能併發鐵質缺乏,這時紅血球可能有大有小。
除了葉酸缺乏可引起紅血球容積增加外,肝病(酗酒者常會有酒精性肝病)以及溶血性貧血亦有可能引起紅血球容積增大。因此酗酒所產生的貧血是多樣性的,除了營養缺乏外,並有其他因素,治療方法除了戒酒外,亦應針對其多樣性貧血原因加以治療才可。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