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970年代技術,處理2000年的污染


水源品質不佳,淨水場壓力就大。「台灣的淨水場淨水單元(指移除雜質、固體、細菌等)做得不錯,但消毒副產物要加強,」全台淨水場走透透的台北醫學大學生化系教授張怡怡分析。

環保署才在6月修正揮發性消毒副產物總三鹵甲烷的標準,明年7月起管制標準將從0.1毫克/公升,加嚴成0.08毫克/公升,並以此宣傳與世界同步,因為總三鹵甲烷的確在1993年就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致癌物。

但環保署並沒有把話說完。

美國從1976年發現氯仿可能引發癌症之後,促使美國環保署展開飲用水消毒副產物的容許標準進行研究。終於在1992年制訂消毒劑、消毒副產物法(Disinfectant-Disinfection Byproduct Rule,D-DBP Rule)。

1998年,美國環保署已經將總三鹵甲烷降低為0.08毫克/公升,也開始規範鹵乙酸和其他四種消毒副產物的詳細限值。

台灣在消毒副產物上,卻只訂定了總三鹵甲烷的限值。

環保署環境衛生與毒物管理處科長陳志銘認為「從健康風險評估上,這樣的數字是安全的。」

但從環保署環境檢驗所在1999~2001年針對自來水三鹵甲烷的調查研究,卻發現一些不太妙的數字。總三鹵甲烷除了澎湖縣和金門縣各有一個樣品超過80ppm限值外,進一步分析三鹵甲烷的組成成分,氯仿、二氯一溴甲烷、二氯二溴甲烷和溴仿,則有許多縣市不符WHO現行標準。

只有13%淨水場完整處理水

台灣對淨水技術的引用過於保守,「停留在1970年代的處理水準,」駱尚廉嚴詞批評。

國際上已經發展出臭氧消毒或增加活性碳去除三鹵甲烷和毒性物質,縱然不少官員前往各先進國家考察,但國內淨水技術卻進展有限。

駱尚廉曾經帶學生參觀台北市長興淨水場,同學奇怪地問:「為什麼看不到課堂上講的淨水技術?隔壁第二殯儀館焚化屍體的煙囪,所飄下的落塵不會影響水質嗎?」身為老師的駱尚廉無言以對。

答案是:「因為沒錢」。台灣自來水公司長期虧損,水公司把水處理的目標訂為「降低成本」。

甚至連維護管理人力都精簡到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

若將淨水場的淨水技術分為三個層次,採用甲類技術,實際上應稱為標準處理技術,即從原水→混合→膠凝→沈澱→過濾→消毒→供水,將水完整處理一回的淨水場全台僅佔13%,只有台北市的淨水場全採甲類技術。

蘭陽平原雖然水質甘美,宜蘭自來水以地下水為主要水源。實際走訪三星鄉,發現供應宜蘭縣三星、大同、冬山鄉的柑仔坑、天送埤、大隱淨水場,只有一人負責,另外松螺、英士、四季、南山四座淨水場,只由一人兼任,在每週一、三、五巡邏而已,如此簡陋的處理方式,造成「該地區含砷較高的問題,根本無法解決,」駱尚廉為文表示。

砷的危害很清楚。砷古稱砒霜,台灣西南沿海一帶從台南到嘉義,在民國50年代發生一種怪病,手腳烏青最後壞死,後稱為「烏腳病」,就是因為水中含砷之故。

今日醫學上亦證實砷會影響皮膚、消化道、腎臟、肝臟和肺臟。

去年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共同舉辦的醫學研討會,多位國內學者一一上台報告水中含砷對健康的危害,聽得一位外國賓客站起來質問「那你們究竟做了什麼改善水質?」

更令人膽戰心驚的是,淨水場不僅人力精簡,連水質檢驗項目和頻率也很「精簡」。

翻開「台灣省自來水公司水質檢驗規範」,淨水場內規定每日必做的檢驗項目僅有天氣、氣溫、水溫、氫離子濃度、有效餘氯、濁度和色度,重要的如農藥、三鹵甲烷等卻缺乏。連號稱東南亞最大的直潭淨水場都是如此。

影響重大、危及健康的項目都得移至區管理處檢驗室,台灣自來水公司水質處經理吳美惠也承認,檢驗頻率是以「季」為單位。

「在國外,淨水場設有檢驗室,有自行檢驗能力是常識,否則遇到緊急情況怎麼辦?」張怡怡教授反問。
這樣的品質怎麼叫人安心,自來水公司該是坦誠面對民眾的時候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marcyen 的頭像
    amarcyen

    用愛擁抱世界 一心追求完美

    amarcy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