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隨著各區域房價屢創新高,許多建商也陸續開始引進最新的建材、技術以及工法,主要目的還是為了能吸引消費者的青睞。因此,『制震系統』遂也成為曝光率極高的名詞之一。

在經歷九二一大地震之後,大多數的消費者對於結構安全問題開始廣為重視,使得業者們不僅要求在結構設計方面符合國內耐震設計規範之外,甚至也從美、日等國引進了制震系統,目的是要提高建築耐震級數,以保障居住者的生命財產安全。

技術與趨勢一、 制震

現代的結構防震技術分成制震與隔震,簡單來說,也可稱為減震與免震,但基於成本、性能及適用性來看,目前台灣有設置防震技術的建築物當中,有九十%以上均採用制震技術。在台灣,制震技術的研究已超過二十多年以上,最早是運用在一九九四年台北捷運劍潭站所設置的八支制震阻尼器。目前許多住宅、辦公大樓已經可以看見這樣的制震技術。

其基本原理,則是類似汽車的避震器,在建築物適當位置的樑、柱之間加裝『制震元件』,一般稱為『阻尼器』或是『消能元件』。當地震發生造成建築物搖晃時,就可藉由阻尼器產生變形,進而吸收能量,以減少結構搖晃幅度以及震動時間,這樣可以保護主結構體不受破壞,讓居住者住得更安心。

二、隔震

921後建商在規劃大樓時,多將制震系統列入產品訴求之一。
談完制震,再來簡單介紹『隔震』,基礎的隔震系統,是利用設置一介於結構基座及基礎之間的隔震層,來阻隔或吸收將近九成以上的地震能量,如此一來,便可以直接避免因為過大震動所造成的建物損壞狀況。

制震居多

由於採用隔震系統的建築成本,會比一般制震建築高出兩倍以上,基於成本效益,大部分的一般建築還是以制震為多;除非像是醫院或備有高科技精密儀器的科技廠房,要避免因地震所造成的搖晃,才會選用隔震技術。

安全為重

以台灣的建築市場來看,消費者希望的便是精心的建築規劃、安全的結構設計與良好的施工品質,至於防震設備的訴求,消費者可以藉由多看多聽,以及瞭解建案中的制震阻尼器或基礎隔震系統設置的位置與數量,來判斷是否只是一種廣告的宣傳效果。除了多觀察外,也可以請建商提供專業機構的認證文件以及耐震標章,來作為判斷的依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marcyen 的頭像
    amarcyen

    用愛擁抱世界 一心追求完美

    amarcy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