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觀念篇

快樂童年對寶寶影響甚鉅

不快樂的童年經驗…

從前,羅馬尼亞的最高領導人希奧塞古(Nicolae Ceau?escu)認為,胎兒是國家的資產,因此將雙薪家庭的幼兒、新生兒與不具有自理能力的幼童交由國家的孤兒院扶養。在希奧塞古下台之後,雖然孤兒院童們被國外的家庭收養,卻發現這些被剝奪親人並在獨裁統治下成長的幼童們,到了新家後會出現主動攻擊他人、以尖叫的方式取代文字及口語溝通等情形。

影響1 有助正面性格形成

新店天主教耕莘醫院精神科暨心理衛生中心楊聰財醫師表示,從上述的歷史研究中可以發現,這些被強制送到孤兒院內的孩童們等於被剝奪了與父母相處以及自由自在的童年,也造成他們對於不熟悉、未知的場景產生憤怒甚至暴力的情緒反應。因此,家中若能幫孩子營造出愉悅、豐富的童年經驗將,可幫助其腦部正常發展以及正面性格的形成。

影響2 想像力與自我認同的培養

杏語心靈諮商診所李韋蓉心理諮商師表示,快樂、幸福以及自由絕對是童年的真諦,許多奇思妙想的萌芽都來自不可替代與重複的寶貴的童年時光。因此,若寶寶擁有了愉悅的童年,亦可以幫助孩子在未來擁有自由想像的能力與健全的發展,並且能夠培養出良好的自我認同。

影響3 正確的觀念建立與個性發展

所謂的樂觀並非單指快樂的程度,而是面對於面對問題的解讀方式及情緒表現,應屬於長久的正向個性特質。台北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謝明慧臨床心理師表示,每位寶寶因為天生氣質的不同而有各種不同的情緒表達特質,因此給人的感覺也會有諸如「不怕生」或「難相處」等評語,其實這都是因為天生氣質的影響所致,當然家長如何從小就引導孩子以正向的方式面對環境的各樣挑戰,對於養育出一個樂觀性格的孩子是相當重要的事。

寶寶若從小在樂觀的環境下成長,對於其往後的人生皆有許多幫助,例如好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舒緩情緒等,因此家長所能給予寶寶的生長環境與觀念建立更顯得極其重要。

提高寶寶的快樂指數

家長情緒 多正面少負面

欲提升寶寶快樂指數的方法,其實有些類似開源節流的概念。楊聰財醫師進一步說明,家長若能注意多提供寶寶一些正面情緒,減少負面情緒,不僅對於寶寶的情緒會有明顯影響,亦可直接地改變家長的情緒困擾。例如新手爸媽在抱或餵食寶寶時,擔心自己會太過粗魯弄傷寶寶而感到害怕或焦慮;生活中的不如意讓爸比媽咪感到煩心,所反應出的焦躁、憤怒等情緒表情,敏感的寶寶其實都能察覺。

專家小叮嚀

SLAVE溝通5原則

楊聰財醫師建議家長,SLAVE溝通原則可幫助親子間各種狀況下皆能擁有良好的溝通方式,當然也有助提升寶寶的快樂指數。

1. SEPARATE家長應學習分離自己負面的情緒,勿讓高張情緒影響到處理事情的方法甚至破壞親子關係。

2. ATTENTION關注孩子的行為但非直接介入,孩子也應擁有適度的自主權。

3. LISTEN對於孩子的不同想法、做法,家長應試著傾聽其中的緣由,而非直接斷定他想法的對錯。

4. VALIDATE聽完孩子的說法,家長除了可與孩子溝通想法亦應對其表達肯定。

5. EMPOWER鼓勵孩子多多思考、勇於嘗試。

豐富寶寶的3種感覺

謝明慧臨床心理師表示,一味地幫助寶寶完成他做不到的事情無法讓寶寶感到快樂,但是若在過程中以協助者的角度,給予其重點式提醒便能夠幫助寶寶自己完成,反而使得寶寶更有成就感,從中得到快樂!例如寶寶一開始學習綁鞋帶很容易感到挫折甚至想要放棄,爸比媽咪可以針對寶寶覺得比較困難的部分為他起個頭,再讓他完成綁鞋帶至完成的部分。

家長可多觀察寶寶的嘗試與困難點,發現了之後別急著幫他「排除關卡」,讓寶寶自己去嘗試解決困難,將會幫助寶寶自我概念的形成。即使是在協助的過程,爸比媽咪也別忘了向寶寶解釋原因,並且在他完成之後給予肯定、稱讚,但需注意別隨意給寶寶無謂的稱讚,否則寶寶可能會認為「稱讚」是一件沒甚麼大不了的事情,可能使得往後教養的困難度無形中提升。因此,既要提升寶寶的快樂指數又要讓寶寶學習到正確觀念,別忘了從豐富寶寶的3種感覺開始喔!

第1感 滿足感

媽咪要注意寶寶哭或是煩躁是否是因為肚子餓或是尿布需要更換造成,當寶寶的生理需求被滿足,其舒適感便會提升,相對也會令寶寶的心情愉悅。需提醒媽咪的是,在學習觀察寶寶的需求時,也要小心勿讓過於頻繁的確認行為打擾了寶寶的休息喔!

第2感 安全感

當寶寶對於環境或是事件擁有較高的可預期性,寶寶對於安全感的需求就比較容易滿足或是被協助,因此媽咪應多關照小寶寶的生理需求;幫助大孩子順利地探索世界。需提醒家長的是,不論是生活中照顧或是情緒表達,照顧者的給予都應是一致性的高,為免寶寶感受到照顧者過多的情緒波折,而讓孩子有無所適從之感。

第3感 成就感

0~3歲的寶寶在每個成長階段都會遇到許多種關卡需要被跨越,家長必須了解在成功征服挫敗之前必定會獲得不少的失敗經驗,讓寶寶自己學會克服各種關卡,並且讓他把學習或模仿而來的經驗內化成自己的信心來源,絕非由家長直接幫寶寶做好或是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教育方式所能成就的。

專家小叮嚀

寶寶滿足4指標

李韋蓉心理諮商師認為,其實快樂就來自於寶寶對於環境和他人關係的滿足,因此提供下列4點寶寶滿足指標,供爸比媽咪參考。

1.家長提供穩定的安全感。

2.有充份的自主權。

3.能夠信任環境。

4.情緒在表達時能夠被承接。

生理篇

親子間應有固定休閒活動與時間

休閒活動 發展寶寶利他性

李韋蓉心理諮商師表示,良好的休閒活動可以讓寶寶能夠在活動中模仿到他人的示範,並且藉此培養寶寶良好的社會行為,如此也才能發展出寶寶的利他性,有了利他性的能力技巧,才能發展出正直感與責任觀。

提健康親子互動 力行333計畫

休閒活動應為動靜皆有,並且在團體之外也應讓孩子擁有個人的空間。楊聰財醫師並指出,目前政府力推的「333運動」便是家長們可以一起執行的健康計畫,計畫內容為努力執行每周運動3天、每次運動時間為30分鐘並且為期3個月(當然若能持久更好),若能持續養成親子共同相處與運動的習慣,對於親子關係以及身體健康都會有極大的幫助。

專家小叮嚀

工作再忙 家長也要花時間陪伴寶寶

謝明慧臨床心理師表示,家長多花一些時間陪伴寶寶,其實不單只是玩伴或照顧者的角色,還擁有了許多好處喔!

1. 觀察並了解寶寶的發展現況與想法

因為每個寶寶的個性特質不同,使得他們解決問題的方式也不大相同,家長可以先從旁觀察寶寶的做法並試著了解他們的想法,修正教育方式以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2. 適時地給予寶寶回饋與引導

家長在旁觀察時會發現寶寶玩玩具的技巧或方式可能與您認知的有所不同,但卻不代表是錯誤的,對於事物的理解力也是一樣,家長不要一味且直接的否定孩子,只需適時地協助他們了解事情的正確性,並讓孩子自己去判斷即可。

3. 增加遊戲的多樣性及樂趣

寶寶玩玩具時以安全為首要原則,並非只能擁有單一玩法,家長可以肯定寶寶的創新玩法,並且提供他另一種玩法,如此便提升了玩具的延展性。在遊戲的過程中若家長可以加入愉悅的情緒與語言、口氣,也都能夠幫助寶寶更投入於遊戲之中,在過程中擁有諸多正面的感受。

4. 提升寶寶專注力與持續力

容易被新奇事物吸引的寶寶,其實媽咪動動腦也可以輕鬆提升寶寶的專注力與持續力。陪伴寶寶玩遊戲就是能夠簡單達到目的的方法之一,包括創新玩法、逗樂寶寶或休息一下再繼續,給予寶寶正面的鼓勵,等到成功完成動作或新的玩法,寶寶便可從中獲得成就感,努力的過程中也讓寶寶的專注力與持續力無形中提升了。

貼身觀察寶寶發展 親子關係更親密

家長可以訂出一天中的某個時段讓每位家人能夠齊聚一堂,共同度過family time。謝明慧臨床心理師表示,家人間共同商榷後的family time最好是固定且確定能夠執行的,主要目的為提供寶寶一個可預期性的來源,除了可以增加寶寶的安全感亦可以強化「說到做到」的生活規範。

親子互動時所做的活動可以依照每個家庭的特色,以及家長觀察寶寶的喜愛活動後決定,唯需注意應避免看電視或是各做各的事情等彼此無交集的活動,建議可選擇親子共讀、玩拼圖,若家中的寶寶年紀很小,家長也可負責逗笑寶寶、跟寶寶多一些眼神或肢體的接觸,甚至可以到媽媽教室學習正確的嬰兒按摩,都能夠幫助你們的親子關係更為親密喔!

建議3歲以內的寶寶可做的活動

0~6個月

謝明慧臨床心理師表示,媽咪可以試著讓6個月以下的寶寶手拿小的繪本,不時提供寶寶繪本中有趣或是材質特殊的地方,讓寶寶的視線與手的觸感一致。另外由家長手持音樂鈴等可發出聲響的玩具,並且伴隨著家長的唱歌或說話的聲音,都是很好的親子活動。

6個月以上

6個月以上的寶寶開始學習坐、爬、抓握物品。謝明慧臨床心理師表示,家長可以開始拉著寶寶在家中走動、站立、取物,成功完成動作時若搭配家長的各種豐富表情,可以幫助寶寶加深印象以及觀念累積,有助寶寶理解他正在做的行為與意義。

1歲以上

1歲的寶寶已具備簡單的理解力,學習力也相當旺盛,謝明慧臨床心理師建議家長,親子共讀是此階段寶寶可以嘗試的活動之一,但是需要注意故事內容應該要簡短有趣,媽咪在講述故事時應注意聲音表情的豐富性而且速度緩慢,除了可讓故事更趣味外亦可讓寶寶亦於消化吸收。

2歲以上

謝明慧臨床心理師表示,家長可以增加2歲以上寶寶的閱讀機會,或者是親子共讀時改以一人一句的方式增加互動;畫畫時也可以跟寶寶共同完成一件畫作,或者是藉著畫圖來說故事。提醒家長,寶寶畫畫時應著重的是親子互動與分享,並非技能,所以別太要求寶寶畫出的圖案美醜喔!

鼓勵寶寶多認識新朋友

李韋蓉心理諮商師建議家長,在生活中可以多製造機會並且培養寶寶協助大人進行一些簡單的事務,亦可鼓勵寶寶參與團體遊戲增加與別的孩子交流機會,在生活中教導寶寶社交的基本禮儀或是讓寶寶能夠擁有做出選擇的機會及能力,例如選擇自己喜歡的食物做為三餐中的其中一餐或者是讓寶寶自由搭配他要穿的衣服,在過程中家長還可以透過溝通,了解寶寶選擇的原因與思考方式,也是相當好的親子互動方式。

心理篇

幫助寶寶建立自信心與創造力 助寶寶完成生活小事 家長不吝鼓勵

李韋蓉心理諮商師建議家長,欲建立寶寶的創造力,可從讓寶寶參與家裡的生活打點與作息開始。例如寶寶對家人、寵物、洋娃娃表現自己的愛,喜歡注視大人們的行為並模仿,讓寶寶在大人做家務時或幫自己穿脫衣服時能幫上點小忙。如果小寶寶以不同的方法進行探索或嘗試,爸比媽咪就給予鼓勵作為正向回饋。

要建立寶寶的自信心,可讓寶寶做些能力所及的小事或可以培養他助人為樂的本能,盡可能多讓寶寶認識其他小朋友。當寶寶對別的孩子、親戚、寵物及洋娃娃表現出愛和關注時,爸比媽咪要及時表揚他。因為自信心的培養首重於對於自我感覺良好,而3歲階段的寶寶正經歷對於環境信任的學習與發展自主權感受的階段,因此生活中的各種小事的完成,與家長的正面鼓勵,都會有助其自信心的形成。

教養寶寶 「三明治表達法」不可少

在和寶寶溝通時,家長時常有一種「講都講不聽」、「牛頭不對馬嘴」的感覺,甚至溝通到最後還會惱怒了起來!楊聰財醫師表示,三明治表達法是一種擁有正面能量的溝通模式,開始時家長可以先讚美再提醒,最後則是肯定。例如孩子把玩具收拾的零零散散的,家長可以避免直接罵「你是懶豬啊!自己玩完也不收拾好,收得亂七八糟的!」而改以「寶寶主動收拾玩具好乖喔!而且玩具物歸原處看起來會變整齊耶!只收了一半好可惜,如果你把剩下的一半也收拾好那就太完美了!」。小小的改變說話技巧與語氣表達,不僅目的達成,無形中也增進了親子關係。

少點限制 多些引導

寶寶的想法與照顧者其實是息息相關的,尤其是生活中的語言、行為都會直接地影響到寶寶樂觀與否。謝明慧臨床心理師認為,家長必須學習讓自己在面對孩子時能夠保有平靜的行為及語言,因為家長使用的語言以及反應情緒的方式,都在在影響到孩子未來遇到事情與宣洩情緒的方式。

建議家長不要給予寶寶過多的限制,試著把限制的圈圈擴大一些,只要維持安全的考量即可,給寶寶多些空間,如此即使寶寶失敗了也可以獲得新的概念與學習,甚至增加了他的創造力。此外,家長也應試著「引導」寶寶學習更聰明、更有效的玩法,需注意是協助性的「引導」而非直接干預,兩者帶給寶寶的感覺可是大不相同喔。

專家小叮嚀

家長小心!勿讓「誇獎」變成廉價的獎品!

謝明慧臨床心理師表示,許多家長都會對自己的孩子說「You are the special one!」、「寶寶最棒了」,但是誇獎其實應該被更小心的使用。家長必須先思考,上述看似激勵人心的語言,究竟能不能真的對寶寶產生激勵、鼓勵的效果。

寶寶成就感的來源其實非常單純,來自於克服困難的經過,並非只是字句的勉勵,因此協助寶寶獲得穩固掌控突破挫折的成就感,在事件或動作完成後給予褒獎,就能讓誇獎具備實質意義而不再是廉價的獎品。

生活中多鼓勵寶寶思考及執行

用寶寶的角度看世界

寶寶腦中存在的各式各樣的多元想法相當奇幻綺麗,家長不只要避免直接地糾正寶寶玩玩具的玩法與觀念,反而應該要去了解寶寶的想法。楊聰財醫師表示,每位家長都應學習用寶寶的角度看世界,試著看見寶寶的視角,別以為大人以為的都是正確的,孩子的想法只是未被這個世界固化,雖然想法不同但卻不代表是錯誤的。

疑問 靠行動解決

寶寶的心中總是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與疑問,謝明慧臨床心理師表示,家長可以鼓勵寶寶將問題用行動來解決,如此既可增加寶寶的穩定度與自信心亦可解決問題,避免讓寶寶時常處於緊張或是情緒高張的情形。

此外,家長應多觀察寶寶,勿隨便出手干預,這樣有可能會打亂寶寶自己一套解決事情的方法。家長的角色主要是陪伴,或是帶著寶寶再做一次,如果寶寶實在無法自己解決,則家長可以透過步驟式階段性的協助寶寶完成。

讓寶寶學習民主與自主

李韋蓉心理諮商師認為,不要對孩子「控制」過嚴,反而應讓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擁有不同的選擇權。例如2歲的寶寶可以允許他們選擇午餐要吃什?;3歲的孩子可以允許他們選擇上街時穿什?衣服;4歲的孩子則允許他們選擇假日去什?地方玩。只有從小就享有選擇「民主」的孩子,才會有機會作思考的行為,也因為對於自我擁有自信,因此在學習動機和渴望獲得大人的認同的滿足上,都會比一般沒有自信心的孩子來的強烈,也有助於執行的動機。

身教篇

教育寶寶 正面、樂觀思維不可少

運用同理心 試著了解寶寶的表達

充滿好奇心的寶寶,總是對身邊的事物極感興趣,也因此他們願意去學習、發問、嘗試並且瞭解。楊聰財醫師表示,面對寶寶的各種疑問,建議家長試著以同理心去看待,並且應喜悅於自己的孩子樂於學習與吸收新知,因此當寶寶用著童言童語,希望能夠多了解家人或是這個世界的時候,家長理應竭盡所能的幫助他們,往後當孩子長大遇到他們不熟悉的事情,也將能夠展現出樂於學習的一面。

家長應控管自身情緒

李韋蓉心理諮商師表示,寶寶的成長過程中,家長是提供寶寶學習最主要的來源,因此家長必須在寶寶面前嘗試適當的情緒表達,爸比媽咪在面對壓力的回應以及問題解決的方式,都是家長可以作給寶寶看的良好示範,過於衝突或是高張的情緒表現可能會使得寶寶產生雙重束縛的感受,家長必須小心留意。

找出負面情緒的原因 積極改變

家長自身看待自己的想法將會直接地影響到寶寶,影響的層面之廣包括情緒反應、表情、語言等,長期在負面情緒下生長,絕對對寶寶的樂觀性格毫無幫助。謝明慧臨床心理師表示,家長若發現自己有不好的情緒,應該試著找到原因並且改變,透過各種正當的宣洩情緒管道,幫助自己的得到紓壓的目的,讓自己與家人、寶寶都能獲得更和諧與歡樂的家庭生活。

Q&A特區

Q.如何了解孩子對事情的看法與做法?

Ans.李韋蓉心理諮商師表示,透過談話、親子遊戲、說故事或生活經驗分享等方式,都是可以增進爸比媽咪瞭解孩子情感的技巧與能力,也因為親子之間的瞭解增加了,更有利於增進善意與正向的親子互動。

謝明慧臨床心理師補充表示,家長可藉由觀察寶寶來發現一些端倪,例如在遊戲過程中發現寶寶很容易在遇到挫折後便放棄,就可以多多鼓勵寶寶並且協助完成,讓寶寶在生活中時常得到好的經驗、好的循環,如此亦有助累積寶寶克服困難的經驗。

Q.面對孩子成長的錯誤與不同的嘗試,家長的反應應如何?

Ans.李韋蓉心理諮商師表示,爸比媽咪除了需要觀察日常生活中孩子的人際互動與情緒表現之外,家長亦應試著檢視與瞭解自己對於挫折或不預期事件的處理方式,越了解自己的情緒狀態,將有助於增進親子互動,甚至提升孩子的EQ。對於孩子的期望應符合孩子的實際情況,不宜對他們提過高的要求,不應對其過分或執意地栽培,一味追求十全十美,可能會讓兩方皆產生筋疲力盡之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arcy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